據(jù)深聯(lián)電路柔性電路板小編了解,去年11月份,國產Model 3/Model Y在官方指導價分別為25.09萬元、27.60萬元的基礎上均上漲4752元;時隔一個多月,二者又再次分別上漲1萬元、2.1088萬元。按照當時的說法,此舉是為了應對2022年的新能源補貼退坡。
到了今年3月,在短短5天的時間內,Model 3/Model Y的多款車型便迎來了“兩連漲”,每次漲幅均超過了1萬元;三個月之后,Model Y長續(xù)航全輪驅動版更是再漲1.9萬元,售價定為39.49萬元。原因眾所周知,與上半年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脫不開關系。
從某種程度來看,特斯拉代表著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“晴雨表”。同樣受補貼退坡、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,市面上幾乎所有純電動車型都加入到了“漲價潮”;就連起步價超過30萬元、自稱“當下沒有漲價計劃”的蔚來,也僅“矜持”不到一個月后便選擇向市場妥協(xié)。
然而,或許是出于提升銷量的目的,在剛剛過去的10月24日中,特斯拉宣布Model 3/Model Y全系車型降價,降價幅度為1.4萬-3.7萬元不等,基本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。隨后,便有媒體曝出某特斯拉門店銷售表示“3天賣出21臺,大概是平時一個月的量”,不難看出終端市場的火爆。
據(jù)柔性電路板小編了解,作為原本就炙手可熱的產品,Model 3/Model Y在售價下探后,性價比得到進一步的提升,同時也對25萬-35萬級的國產車型帶來不小的壓力。相較而言,自主車企似乎無意“跟風”這股降價潮,給人一種“漲價很積極,降價沒消息”的感覺,這是為什么呢?
從生產成本的角度來看,目前多數(shù)車企并無整合垂直供應鏈的能力,尤其是對于電池、電驅系統(tǒng)而言,極度依賴上游企業(yè)。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,能夠有效減少研發(fā)周期和資金成本,但缺點也很明顯,原材料價格的波動,將會成倍地影響到車型的價格。因此,除了特斯拉、比亞迪以外,多數(shù)車企的生產成本并不可控;再加上自身產能有限、市場需求旺盛,自然是漲價容易,降價難。
與此同時,相較于諸如寶馬iX3、奧迪e-tron等合資車型動輒5萬元+的終端優(yōu)惠,國產純電動車型的售價范圍基本集中在20萬元上下,面對本身便有限的盈利空間,自然不敢輕易降價。況且,拋開傳統(tǒng)品牌不說,造車新勢力發(fā)展多年仍未盈利,而降價后不一定會帶來銷量增長,但單車盈利能力卻會實打實地減少,只能說是“心有余力不足”。
當然,還有部分類似蔚來這樣追求高端定位的車企,從上市之初便將“不講價”視作基本原則。對于這類企業(yè)而言,它們的產品核心賣點在于品牌溢價能力和高端的服務體驗,降低售價雖降低了入手門檻,但也喪失了稀缺性和尊貴感,甚至可能削弱售后優(yōu)勢。況且,這類品牌的用戶對價格并不是特別敏感,車企自然也就沒有必要盲目降價了。
柔性電路板小編認為不可否認的是,特斯加價格下降,確實為自身帶來了銷量增長,但隨之而來的“車主維權”事件,也對品牌形象造成不小的負面沖擊。如此來看,自主車企想要在車市立足,僅靠“拼價格”并不是上策,逐步提升研發(fā)能力、產品實力,積累差異化優(yōu)勢,或許才能以不變應萬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