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鋰電池是整個數碼設備生態(tài)系統中最薄弱的一環(huán),續(xù)航能力成為巨大挑戰(zhàn),在目前沒有比鋰電池更好的電池新技術應用前,如何實現鋰電池的快速充電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。據電池軟板小編所知,除了三星,包括華為、Oppo、Vivo、小米等國內外主流3C企業(yè)都在積極布局快充技術,并成為其市場營銷的最大賣點之一。
快速充電標準加速統一與普及
目前快速充電標準處于戰(zhàn)國時代,許多芯片廠商與手機廠商推出了各種充電技術,如高通Quick Charge 4.0/3.0快充、聯發(fā)科MediaTek Pump Express快充、Oppo VOOC閃充、一加Dash快充、華為SuperCharge超級快充、TI MaxCharge快充等。
這些標準除了各有特點與優(yōu)勢外,最主要的問題是各自為戰(zhàn),在線纜及充電頭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,電源芯片管理也具有不同之處,缺乏通用性,給快充普及帶來不利影響。
可喜的是,推廣、制訂USB(通用串行總線)的非營利組織USB-IF(USB開發(fā)者論壇)公布了USB PD (Power Delivery) 3.0 的最新更新內容,統一了快速充電技術規(guī)范的PPS (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,可編程電力供給),為數碼設備跨廠牌快充的愿景,提供了一定的基礎。
USB-IF公布的USB PD (Power Delivery) 3.0 的最新內容,當中納入了高通(Qualcomm)的Quick Charge 4.0/3.0、OPPO VOOC、聯發(fā)科Pump Express 3.0/2.0,還有華為SuperCharge等快充解決方案。同時,USB PPS還和我國工信部的泰爾實驗室達成了共識,預計將與國標實現統一。
在規(guī)范方面,USB PD 3.0在加入PPS之后,輸出電壓范圍從5V調整到3.0V~21V;而可調整電壓幅度則是20mV,可以實現低壓大電流直充。并且不允許USB連接埠不透過USB PD的協議來進行電壓調整。USB PD 3.0標準將進一步推動業(yè)界研發(fā)支持PPS技術的芯片以及解決方案。而全球的數碼設備特別是智能手機用戶將有可能在2017年或稍后體驗到電源充電器統一帶來的便利性。
此前,Android手機陣營因為歐盟的強制規(guī)定,也曾體驗過凡micro USB充電頭幾乎皆可通用的便利性。然而如今USB PD 3.0的重要更新,則進一步將手機快充也納入進來,擴大了原先的領域。另外,谷歌在Android 7.0的OEM規(guī)范中就明確指出,快速充電必須基于USB PD而來,也算是倒逼PPS出臺的一個因素。
USB PD 可兼容5V/12V/20V 不同充電電壓和 1.5A/2A/3A/5A不同充電電流,最大支持高達 100W 充電功率。同時,USB PD可以將電源線和信號線整合至同一條線纜內。除了能夠給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充電外,還可給筆記本等以前無法通過 USB充電的設備快速充電。USB PD設定了 10W、18W、36W、60W、100W五級充電規(guī)格,不僅充電功率強悍,更可以實現雙向充電。
USB Type-C 與 USB PD 協議共生,有望統一快速充電標準,而且隨著USB Type-C接口的普及,將推動快速充電技術的大規(guī)模應用。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、筆記本電腦等所有的數碼設備都有望實現充電器和數據線的統一。
快速充電技術
近十年,數碼設備特別是智能手機硬件以飛快的速度發(fā)展,CPU從低頻單核,到現在的高頻多核,伴隨著性能飛速提升的同時,續(xù)航能力越來越成為數碼設備最大的瓶頸。
而鋰電池技術這么多年來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狀態(tài),在電量不夠用的情況下,如何解決電池的續(xù)航問題成為關鍵??焖俪潆娂夹g可謂鋰電池在應用上的一次創(chuàng)新,只需要十幾分鐘的充電過程就可以達到普通充電一小時左右的程度,大大提升了充電效率,也利于用戶利用零碎時間給數碼設備充電。在電池容量無法得到顛覆性突破的情況下,快速充電技術成為解決消費者應用痛點的迂回之策。
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對快速充電的定義是:30分鐘充電進入電池的平均電流大于 3A 或者 30 分鐘充電電量大于 60%。
快速充電主要是保證鋰離子(Li+)快速地從正極嵌出并快速的嵌入負極,不能造成鋰離子(Li+)的沉積。
快速充電技術三種不同的實現形式:
(1)電壓不變,提高電流;
(2)電流不變,提升電壓;
(3)電壓、電流均提高。
快速充電是一個系統的綜合工程,快速充電系統包括快充標準,快充電源適配器,接口 E-marker芯片,線纜,數碼設備芯片,電池等多個部分。各部分都必須針對不同標準專門設計,才能實現快速充電功能,并且保證充電安全。
快充適配器:需要專門適配器將交流電降為所用快充協議規(guī)定的電壓電流,并提供足夠安全保證。
快充線纜:需要能承載 5A甚至更高的大電流,并且搭載接口芯片做識別、認證和保護。
數碼設備芯片:對電源管理 IC和處理器提出更高要求,支持在數碼設備軟件界面充電類型選擇和保護。
快充電池:使用專門的快速充電電芯,充電倍率(充電電流/電池電量)至少在 1.5C以上。
快速充電作為提升用戶使用體驗的微創(chuàng)新,未來將逐步得到普及。無論在數碼設備還是新能源汽車上,快速充電作為一種能夠實現加速充電、減少等待時間的技術,在產業(yè)鏈逐步成熟的情況下,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。
快速充電技術的挑戰(zhàn)
快速充電技術對于鋰電池材料、系統組成結構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(zhàn)。快速充電過程中,確保設備安全性和傳輸數據的穩(wěn)定性對于數碼產品來說是極具挑戰(zhàn)的。
快充是一個系統的綜合工程,既要材料配合,電池結構設計也相應要改變,還需匹配大功率充電器,并不是所有的電池都適合快充。
既然是快充,那么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自然是比快更快。低壓快充方案未來的最大發(fā)展瓶頸在電池上。充電器的輸出功率可以做到很大,但怎么讓電池能夠都承受住這么大的電流輸入是需要考慮的。
高壓快充方案,除了要解決電池問題外,未來還需要解決快充時所帶來的發(fā)熱問題。比如手機充電時轉換效率基本在80%左右,最多也就90%,這就意味著還有10%沒有轉換的能量會變成熱量。這部分熱量導致設備發(fā)熱。由此可能引起用戶對于安全問題的擔憂。
假設在高壓快充方案下,將充電器輸出功率提升到70W,在手機降壓電路處的轉換損耗按照損失10%來計算,發(fā)熱將達到7W。而這是一個非常夸張的數字,解決難度不小。因此做好熱管理是實現快充的基本要求。
快充技術實質是將盡可能多的電量塞進鋰電池里,不斷挑戰(zhàn)電池技術的材料和設計的物理極限,同時也在間接威脅著電池的使用安全和壽命。
快充是通過電壓電流轉換來實現的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尋求更高效的轉換技術本身就是行業(yè)瓶頸。如果不能保證安全,再高效的快充技術都是無用的。
小結:在數碼產品有限的空間里以及電池容量很難提升的情況下,使用快充技術顯得非常必要,但我們需要在保證不影響電池可靠性等因素的基礎上發(fā)展快充技術。隨著電池技術的突破配合成熟的快充技術,將推動數碼產品的更快速發(fā)展。